2010年,伦敦金融城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(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)显示,深圳是全球排名第九的金融中心。深圳银行、证券、保险业机构密度、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从业人员比例均居全国前列。计划到2010年,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%以上。6月8日深市成交额再度超过沪市,标志着深圳金融中心地位日益稳固。深圳是全国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之一。全国两家证券交易所之一的深圳证券交易所进入规模化、市场化发展新阶段。2019年,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2205家,比上年增加71家。上市股票2242只,增加70只。上市公司市价总值237414.87亿元,增长43.5%。上市公司流通市值182206.74亿元,增长50.5%。全年证券市场总成交金额1007862.50亿元,比上年增长37.0%。
深圳是中国第三大保险城市,也是第一个保险改革试点城市。保险公司总部增至7家,分支机构29家,保险从业人员达约3.5万人。2019年,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384.47亿元,比上年增长16.2%。其中,财产险业务收入362.05亿元,增长5.2%;人身险业务收入1022.42亿元,增长20.7%。各项赔付支出363.85亿元,下降0.2%。其中,财产险业务支出223.36亿元,下降2.0%;人身险业务支出140.49亿元,增长2.7%。
1982年1月,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,是建国以后中国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[44] 。2006年再次迎来外资银行入深潮。先后有永隆、大新、上海商业三家港资银行开设分行。中信嘉华银行、工银亚洲在深开业。东亚银行、恒生银行开设了支行网点。深圳拥有外资金融机构38家,其中,营业性机构31家,代表处7家。CEPA实施以来,以会计服务业、法律服务业、咨询服务业为主的中介服务业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亮点。2009年,深圳有300多家律师事务所、近6000名职业律师和286家会计师事务所、5000余名注册会计师。
深圳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“试验场”,率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创造了世界工业化、城市化、现代化史上的奇迹,是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辉煌成就的精彩缩影。
2019年,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2.85亿元,比上年增长6.7%。按消费类型分,商品零售额5754.74亿元,增长6.1%;餐饮收入额828.11亿元,增长11.2%。全年商品销售总额35672.97亿元,比上年增长7.8%。金融机构(含外资)本外币存款余额83942.45亿元,比上年末增长15.7%;金融机构(含外资)本外币贷款余额59461.39亿元,增长13.2%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536.04亿元,比上年增长3.5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65.50亿元,增长7.8%;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47.70亿元,增长3.1%;金融业增加值3667.63亿元,增长9.1%;房地产业增加值2284.48亿元,增长8.7%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2101.47亿元,增长12.0%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260亿元,比上年增长12.6%。其中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6.5%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.1%,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1.2%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1.9%。
2021年,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299.67亿元,同比增长7.8%,两年平均增长5.8%。 [215] 2021年,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98.12亿元,比上年增长9.6%。按消费类型分,商品零售8391.97亿元,增长9.2%;餐饮收入1106.15亿元,增长12.7%。金融机构(含外资)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545.17亿元,比上年末增长10.4%;金融机构(含外资)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240.78亿元,增长13.6%。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667.00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2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49.71亿元,增长9.7%;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07.90亿元,增长7.3%;金融业增加值4738.81亿元,增长7.6%;房地产业增加值2554.77亿元,增长2.9%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4698.12亿元,增长7.5%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763.56亿元,比上年增长19.9%。其中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.1%;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0.3%;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1.3%。